管理入口|旧版回顾
  •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 现任领导
    • 机构设置
  • 师资队伍
    • 优秀人才
    • 网络空间安全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人工智能系)
    • 软件工程系
    • 实验教学中心
  • 学科建设
    • 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博士点)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网络与信息安全(专硕)
    • 人工智能(专硕)
    • 软件工程(专硕)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科学研究
    • 科研平台
    • 科研成果
    • 科研动态
  • 党团建设
    • 党建风采
    • 团学动态
  • 招生工作
    • 本科生招生
    • 研究生招生
管理入口|旧版回顾
当前位置:
首页  本科生教育
本科生教育
  • 教学动态
  • 科研成果
  • 科研动态
  • 本科生教育
  • 13
    2025-09
    南京理工大学杨杨教授学术报告
    报告题目:开放环境下多模态学习与应用时 间:2025年9月14日(星期天)下午15:30地 点:计网大楼507会议室主办:福建师范大学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数字福建大数据安全技术研究所 福建省公共服务大数据挖掘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加对象: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报告摘要:本报告将介绍我们近年来在开放环境下多模态学习研究与应用方面的相关工作进展,主要针对开放环境凸显的多变特性引发的模态难交互、决策难适配等挑战,为此提出了相关可靠多模态表征方法,以及稳健预测方法,提升了应对变化情况的能力,并在相关实践中应用。报告人简介:杨杨,南理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青拔。主要研究方向是开放环境数据挖掘。目前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青年科学家项目等,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IEEE TPAMI、TKDE、TIP、ICML、NeurIPS、KDD等CCF A类期刊和会议论文30余篇,获国际会议ACML17最佳论文奖,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支持。基于研究成果,在CVPR、ICCV等国内外相关竞赛上获20余项冠军。
  • 01
    2025-09
    我院多措并举保障新学期开学工作安全有序开展
    9月1日,2025-2025学年第一学期正式开课。校长郑家建、校党委副书记陈晓红和校纪委书记林月恩深入我院学生课堂,详细了解学生返校情况,与同学们亲切交流,并致以诚挚的关心和慰问。学院领导许建萍、陈黎飞等分别带队察看学院新学期授课情况。为确保新学期开好局、起好步,学院高度重视,提前谋划、积极行动,多措并举保障新学期开学工作有序开展。8月31日,学院召开教职工大会暨新学期工作部署会。许力院长代表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全面总结2025年学院十项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部署。许建萍书记就助力学校全力冲刺“双一流”建设、谱写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出要求,并通报了意识形态和安全稳定形势,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强调。其他学院领导就分管领域开学初工作进行具体布置。8月27日,学院召开2025年暑期学生工作研讨会暨学生工作例会。会议传达了学校学生工作例会精神并提出了具体贯彻落实举措。全体政工干部围绕新生入学教育、学风建设、就业创业指导、温暖集体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等专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邓胜柱副书记在会上强调,全体辅导员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昂扬斗志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学期的工作;要
  • 31
    2025-08
    姚志强教授课题组在隐私计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福建师范大学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软件学院)姚志强教授课题组在大数据安全与隐私计算领域取得重要研究突破,提出了一种新型框架FIBNet,既保证人脸识别率达到要求,又抑制人脸表征中的隐私信息。课题组基于信息瓶颈(IB)原理,将该问题建模为表示层面的优化问题,通过变分近似方法,使用深度神经网络参数化信息编码器和效用解码器,构建了信息瓶颈目标函数的下界。为确保训练稳定性,在信息编码器中引入重参数化技巧,并在效用解码器中加入加性角度余量惩罚,从而生成具有高识别性能的面部表征。图1新型FIBNet的体系架构与流程图课题组还从信息论方法提出了人脸生物特征的双级隐私增强计算框架,通过解耦敏感属性与人脸表征,使攻击者只能随机猜测敏感属性的潜在标签值来重构用于人脸识别的图像数据,同时有效防止披露的人脸表征泄露敏感属性信息。依据马尔可夫链S-X-Z假设,构建了人脸条件隐私漏斗(Face-CPF)优化问题以寻找最优隐私信道,并且分析互信息项的变分近似界,进一步提出了深度变分近似Face-CPF优化目标。通过使用DNN模型参数化变分近似分布,从而构建了Face-CPFNet模型。图2 Face-CP
  • 13
    2025-08
    林铭炜教授课题组在大数据分析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我院林铭炜教授课题组在大数据分析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课题组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融合神经网络的隐因子分析模型,通过结合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建模优势与隐因子分析模型的高效性,显著提升了缺失数据估计精度。传统方法难以同时兼顾非线性建模与计算效率。针对这一难题,融合神经网络的隐因子分析模型利用神经网络捕捉数据复杂结构,同时融入隐因子分析框架以保证高效计算。实验表明,该模型在工业数据集上的估计精度最高提升了33.3%,且存储和计算效率优于现有方法。研究成果以“Neural Networks-Incorporated Latent Factor Analysis for High-Dimensional and Incomplete Data”为题,发表于中科院一区TOP期刊、CCF B类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该论文以福建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第一作者为我院林铭炜教授,第二作者为我院2023级软件工程专硕研究生林兴宇同学。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62272078)、福建省杰青基金(项
  • 07
    2025-08
    林丽美教授课题组在多个前沿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025 年上半年,福建师范大学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软件学院)林丽美教授课题组在多个前沿技术领域连获突破,多篇研究成果发表在 IEEE Transactions系列期刊,由林丽美教授主导完成。代表性成果速览1.《Forward Legal Anonymous Group Pairing-Onion Routing for Mobile Opportunistic Networks》随着移动机会网络在各种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应用中的广泛应用,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现有的匿名路由协议多未考虑前向安全性和消息合法性验证,导致系统容易受到多种攻击,如身份泄露和数据篡改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校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林丽美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前向合法匿名组配对洋葱路由协议(FLAG-POR),其有效提高了消息转发率,还确保了节点和路径的匿名性并能抵抗多种潜在的攻击威胁。该成果为应对移动机会网络中的匿名路由挑战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在匿名通信领域,课题组针对移动机会网络中存在连接不稳定与身份泄露等问题,创新性提出FLAG-POR协议(Forward Legal Ano
  • 30
    2025-06
    我院许胜民教授课题组在数据安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我院许胜民教授课题组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领域取得重要研究突破,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模糊身份基匹配加密方案,并成功应用于匿名社交网络系统的设计中。该方案具备优异的安全性、计算效率和系统扩展性,显著提升了匿名通信环境下的灵活授权能力与资源利用效率。相关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在计算开销和存储资源消耗方面相较于现有技术均实现大幅优化,展示出良好的实际部署潜力。该研究成果以题为 “EASNs: Efficient Anonymous Social Networks With Enhanced Security and High Scalability”,发表在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国际权威期刊、CCF A类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 上。论文以福建师范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第一作者为我院2022级研究生黄文峰同学(现为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唯一通信作者为我院许胜民教授。本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与面上项目(编号:62425205、62402109、62372108、62102090)、国家重点研
  • 30
    2025-06
    西南大学罗辛教授学术报告
    报告题目:高维不完备张量表示学习模型的初步研究时间:2025年7月1日(星期二)上午10:00地点:线上#腾讯会议:335-614-911主办: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参加对象: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报告摘要:高维不完备张量是描述物理社会中大量节点间复杂交互的常用数据结构,如本研究中聚焦的大规模城域网节点通信。对其进行精确、高效的表示学习,是开展后续知识发现和模式识别的重要前提。在本项研究中,我们运用张量CP分解原理,对三阶高维不完备张量表示学习模型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BNLFT-ANLT-NeuLFT系列模型,初步实现了对三阶高维不完备张量的高效准确表示学习。相关文章发表在IEEE T-PAMI、IEEE T-KDE、IEEE T-CYB期刊上。报告人简介:罗辛,工学博士、“香江学者”博士后,西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软件学院院长,IEEE/AAIA Fellow,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国家网信优秀人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人。研究聚焦数据科学领域,在IEEE T-PAMI、T-KDE、T-NNLS等国际期刊和WWW
  • 30
    2025-06
    重庆邮电大学夏书银教授学术报告
    报告题目:粒球计算:高效、鲁棒、可解释的新型人工智能理论时间:2025年7月2日(星期三)下午15:00地点: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507报告厅主办: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参加对象: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报告摘要:现有人工智能方法主要基于最细的像素点/单一粒度,缺乏人脑“大范围首先”认知的天然的高效性、鲁棒性和可解释的认知计算特性。为此,基于多粒度认知计算理论,提出和发展了粒球计算。该理论基于从粗到细的生成方式来模拟“大范围首先的”人脑认知机制,使用不同粒度的粒球来覆盖数据样本,实现对数据自适应和高效的多粒度表示;并构建基于粒球的新型计算模式,实现相比传统人工智能方法更加高效、鲁棒和可解释的计算模式。目前粒球计算不仅得到了国内很多知名学者的广泛关注,还得到了密西根、印度理工学院、阿尔伯塔大学等国际顶级高校知名学者的跟踪研究,本报告介绍了粒球计算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主要包括: 粒球分类器、粒球聚类、粒球图网路、粒球强化学习、粒球大模型、粒球演化计算、粒球开放持续学习、粒球联邦学习、粒球粗糙集、粒球模糊集、粒球三支决策、粒球超像素和粒球NLP等等。报告人简
  • 24
    2025-06
    我院林铭炜教授课题组在固态硬盘存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我院林铭炜教授课题组在固态硬盘存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课题组创新性地引入了激进淘汰策略,旨在最大限度地触发固态硬盘中的高级命令。与传统注重提升缓存命中率的方法不同,该方案将重点转向了加速缓存数据的淘汰,并设计了一个命中率感知模块来智能调节激进淘汰的程度。实验仿真表明,此方法不仅显著提高了闪存高级命令的触发概率,同时在降低I/O请求平均响应时间等关键性能指标方面也优于其他固态硬盘缓存管理算法。研究成果以“HaParallel: Hit Ratio-Aware Parallel Aggressive Eviction Cache Management Algorithm for SSDs”为题,发表于CCF A类期刊《ACM Transactions on Storage》。该论文以福建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第一作者为我院2022级研究生苏良宽同学、唯一通信作者为我院林铭炜教授。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61872086)、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项目号:2022J06020)以及福建省“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项目号:F21E0011202B01)资助。论文链接:
  • 20
    2025-06
    我校举行哈德斯菲尔德学院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
    6月18日,我校哈德斯菲尔德学院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在旗山校区学术大讲堂举行。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校长鲍勃·克莱恩,我校校长郑家建,党政办公室、学生工作部、教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哈德斯菲尔德学院相关负责人、教职工代表、2025届毕业生及家长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孟诗然发表了视频致辞。典礼由哈德斯菲尔德学院院长王绍祥主持。郑家建向学院首届毕业生致以热烈祝贺,并对辛勤耕耘的中外教师团队和默默支持的学生家长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毕业生们在中西文化交融中淬炼出的专业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国际化工程人才的特质。希望毕业生跨越技术边界,勇担数字高峰,以科技创新造福人类;跨越文化鸿沟,架设文明对话的桥梁,彰显中国青年责任担当;跨越认知边界,践行终身学习,在服务社会中成就人生价值。鲍勃·克莱恩向全体毕业生及家长致以诚挚祝贺,回顾了两校合作历史,指出近年来两校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领域不断深化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果。他表示,本届毕业生是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的全球校友,学校珍视与校友建立的终身情谊,期待他们在更广阔的学术天地续写华章,让两校情缘历久弥
  • 每页 10 记录  总共 178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18 跳转到 
快速导航
Navigation

  • 校内vpn

  • 邮件系统

  • 教学日历

  • 图书馆

电话:0591-83503733邮箱:ccs@fjnu.edu.cn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乌龙江中大道18号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版权所有 © 福建师范大学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友情链接
  • 福建师范大学
  • CCF图书馆